一、參加對象:參與第一場次工作坊之講師、對環境保護有興致者。 二、辦理時間、地點 (1)辦理日期:111/10/17(一) (2)辦理時間:09:00 ~ 16:00 (3)辦理地點:威保商務共享空間 三、課程內容 本課程於111年10月17日舉辦,課程主題為利用桌遊作為輔助教學工具,依此學習如何設計雜草推廣教案、帶動課堂講課,讓學員日後得以活用相關工具進行推廣教育,增加課堂樂趣。 上午課程首先由課堂講師講解雜草桌遊規則,略微介紹何謂雜草(如雜草長在不對的地方、尚未發覺潛在價值等)、常見雜草種類(如大花咸豐草、車前草等)、雜草傳播方式(如風力傳播、水力傳播、自力傳播等)等相關知識,並同時示範於進行教學過程中須注意重點,隨後讓學員實際操作雜草桌遊,將學員依照桌別分為三組,組名以雜草傳播方式中之動物傳播、自力傳播、風力傳播三種傳播方式中之代表植物命名,講師組則擔任農夫角色。 在雜草桌遊中,一輪遊戲共執行四個回合,為使流程更為簡便明瞭,其規則設定為第一、第三回合雜草方僅能執行「生長」操作,農夫方僅能使用「預防」手段,第二、第四回合雜草芳方可使用「傳播」行動進行移動,農夫方則可使用殺傷性較大之「管控」手段,其目標為盡可能存活並達成成就,將累積分數達至最高,在結束本階段體驗後,講師提供學習單範例供記錄分數或操作歷程,並藉由體驗過程序述對雜草與農夫各項行動之看法與意義。 結束雜草桌遊體驗後,下一階段桌遊為「綠癌」階段,並由講師繼續講解規則、綠癌特色與對環境危害,並接續上一階段各組「雜草」布置,並將剩餘雜草代表物隨意放置於場景,以作為一處具生物多樣性特色之環境場;本階段將雜草方額外區分一組,並轉為農夫角色對抗綠癌擴散,講師組則先行擔任綠癌方操作,規則比照前階段雜草桌遊簡化為奇偶數不同允許操作手段,於遊戲結束後進入學習單思考,農夫陣營操作成果、所帶來環境衝擊及潛在風險,反思各項做為對環境影響,結束上午桌遊體驗暨示範教學課程。 午餐後展開下午課程,由各組挑選一位代表,擔任實際教學操作,並分別擔任雜草、綠癌規則講解,或帶動桌遊教學,讓學員實際嘗試親自教學,以利於日後擔任推廣講師時,可自行構思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 結束學員體驗教學後,進行另一組桌遊小遊戲並重新分組,其桌遊代表意義為作物產量控管對市場價格變動之影響,並在綜合討論在交換學員與講師對於課堂方面意見後,結束本日所有課程。 四、課程成果
本次課程為學員示範如何在日後親子帶課時,如何運用手邊工具輔助教學,並可借助如桌遊增添課程的趣味性,增加參加者的興趣與注意力,讓學員經由實際操作與教學,瞭解如何改善教學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須注意不同的重點,讓整個宣導課程更加順利,並更有效益。 至今普遍的社會居民對於雜草的想法,大多都為負面的印象,像是影響農作物品質、侵占當地原生種植物、造成視野景觀不佳等等,對於雜草,其實是由人類以一個相對性概念的統稱,當人們覺得不需要它,認為它無用處時,就被稱之為雜草。但這渺小又不起眼的雜草,對於其他人來說,有可能是有特別用途的草藥或野菜,也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還能豐富大自然的生態多樣性。 為讓更多人藉由瞭解雜草特性與用處,貫徹食農教育、資源循環等理念,用自然、無污染的方式來守護家園,助於環境永續及民眾健康。舉辦此教案設計工作坊,向培訓之講師與熱愛環境人士說明”雜草一點也不小”,探索雜草益處與食農教育之概念,並希望藉由大家回饋以調整日後雜草管理之桌遊推廣,可以讓更多年齡層瞭解非農地雜草管理方法,有效的達到滅量管理與環境保育之目的。 一、參加對象:108至110年本會培訓講師、環境保育推動人員等。 二、辦理時間、地點 (1)辦理日期:111/09/30(五) (2)辦理時間:09:00 ~ 16:00 (3)辦理地點:威保商務共享空間 三、課程內容 本次工作坊時間為9月30日,邀請到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薛怡珍老師與中華民國遊戲教育協會講師雷宏莉老師。一開始先讓學員們對於雜草的想法,實施一個行前測驗並與學員互動分享,喚醒大家對於雜草的基本印象,再利用簡報介紹雜草的定義及正確的觀念知識。接著讓大家分組並講解”雜草一點也不小”這桌遊的遊戲規則與玩法,而遊戲分為兩回合: (1)由學員擔任雜草,老師擔任農夫:學員必須在不被農夫消滅的狀況,散播種子,讓自己佔領最多塊土地,並且符合每塊土地上的土地容許量及種類限制。學習雜草的傳播方式、不同土地的容許量與物種數也不相同、初步認識人類消滅雜草之方法。 (2)角色互換,由學員擔任農夫,老師擔任綠癌(小花蔓澤蘭):各組農夫需合力阻止綠癌散播到每一塊土地,並觀察原本生長在各土地的植物在農夫整治前後之變化。更深入了解人類除草之方法,並在遊戲結束後探討整治前後,土地上植物的生長情形。 四、課程成果
參與學員對雜草熟系度已有相當的認知,對於以遊戲方式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到雜草,有更好的想法與建議於活動結束後互相分享請教,例如遊戲中一些規則修改,能讓參與遊戲者更深的熟悉雜草,並一起發想有什麼好方法能消除綠癌,並且對環境造成最小的汙染破壞,有助於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面對雜草對生活的定位。 本團隊於10月13日前往高雄市內門區內門社區召開非農地雜草宣導教育,社區民眾與社區人員反應活絡,講師於課堂中藉由簡單的賓果數字連線小遊戲向聽眾介紹不同的雜草種類,並不時以有獎徵答、簡易問答方式與民眾互動,逐步講解農藥的使用與限制,以及農藥對環境的衝擊,介紹電動割草機推廣減碳概念,再於課堂尾聲讓民眾在教室外操作並體驗電動割草機。 本團隊於10月12日至高雄市林園區文賢社區進行雜草宣導教育,該社區位於都市化程度較高的郊區,里民組織力強,講師於課堂中講解各種雜草相關種類,並將雜草實物帶來課堂上做為範例輔助講解,解釋即使在都會叢林亦有雜草相關的議題與管制方式,包含非農藥之物理管制手段,講述歷史上之環境危害事件來推廣農藥使用的環境危害程度。 本團隊於9月29日前往高雄市六龜區六龜社區宣導,社區近年來致力於社區綠美化,社區凝聚力強,宣導過程除推廣減少使用雜草劑,講師讓民眾發散式書寫或繪製自身認為有效率雜草管理行動,經互相交流想法後收斂非農地雜草防治重點。 |